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句读经典”(之四)理论著作读书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3-12-26 浏览次数:

2023年12月25日晚,“句读经典”(之四)理论著作读书会在我院301会议室成功召开。本场读书会特邀新奥门三中三讲座教授左亚文老师为我们深入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本会接续前文,从考察“物的异化”过渡到人的“自我异化”,重点研读“类本质”相关内容。新奥门三中三教师代表、新奥门三中三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研习社成员、新奥门三中三2023级研究生团支部团员共同参会。

会议伊始,左亚文教授指出,本场读书会专攻《手稿》中的一句话,即“[XXIV]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左教授以此句为出发点,总结了前文中“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人与劳动活动的异化”两个异化规定,指出“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正是马克思在前两个规定的基础上从现象到本质,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一步步深入分析后得到的。

进入正文。首先,左教授领读了第26段。他指出,“人是类存在物”这一命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2月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反复提及,追根溯源,“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神学和阐释人的本质的一个核心理念。简言之,费尔巴哈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其“类本质”。左教授以“小狗”为例,指出小狗可以感受个体、产生心理、作出决策···但小狗不懂抽象,不会将个体综合,抽象出“狗类”的概念,从而产生类意识。毫无疑问,人具有类意识,人通过抽象归类,用概念将纷繁复杂的个体概括表达出来,而人的语言正是施展这种能力的生动体现。

其次,左教授带领大家深入探讨“类本质”“类意识”。他指出,人拥有自我意识,因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有对象意识,因而能够认识到人之外对象物的存在;人有类意识,因而能够在抽象中产生类的概念。马克思说:“正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而它是类存在物。”左教授认为,抽象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超越性,即超越个体而认识全体、超越特殊而达致普遍、超越有限而趋于无限、超越现有而指向应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类意识”推至至极之境。根据“类本质”的上述特点,费尔巴哈还论证了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即人的内在生活与外在生活的矛盾。

再次,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从相同点上看,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关于“类本质”的用语,并继承了其基本思想。从不同点上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实现了超越。一是对“类本质”具体内涵界定上的超越。费尔巴哈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类本质”,他说的“类本质”无限完满的人,是道德上达到至善的人。而马克思是从历史观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类本质”,从人本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二是马克思将“类本质”的思考导向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是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类最终得到全面自由的解放;三是马克思力求将人的“类本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出于批判宗教的需要,费尔巴哈对于“类”、“类意识”、“类本质”的论述始终局限在思想意识的范围内。而马克思认为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去摧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正是由于在这一问题上所实现的突破和超越,才使得马克思最终离开了费尔巴哈,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最后,左亚文教授同与会师生就读书会相关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蔡晓良教授指出,左教授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兼具思维广度,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韩震昊、黄丽双分别就“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思想与孔子关于仁爱思想的关联性”等议题援疑质理,与左教授及在座师生展开探讨。本次读书会学术氛围浓厚,思想价值丰富,激发了广大同学积极投身原著阅读,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坚定理想信念、品味智慧人生。